小一班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班级天地>小一班> 文章

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什么“过度保护”成了孩子成长的阻力,更成了老师们行动的“枷锁”?

发布时间:2021/6/9 12:37:49 作者:无 浏览量:1298次

几乎每一年,关于幼儿园意外受伤事件总会频频登上热搜,#孩子从滑梯上滚落#、#孩子踢球时摔倒骨折#、#孩子拿剪刀奔跑戳中眼睛#、#孩子午睡时吞咽玩具窒息#……在这些骇人听闻、痛心疾首的事件背后,很多人会把矛头指向幼儿老师和幼儿园,粗暴地把原因归咎为老师的失责、幼儿园环境的潜在危险,并以此要求幼儿园应该取缔一切可能存在的危险,要求老师必须寸步不离、细致入微的照顾孩子。
   当这些指责和压力变成鞭子打在幼儿园和老师的身上,幼儿园和老师不得不谨小慎微、一丝不苟地来看待和处理孩子的安全问题,不敢越雷池半步。
   01 /当“安全无小事”成了幼儿园和老师们行动的“枷锁”
   “安全第一”、“安全无小事”原本是用来提醒人们要重视安全问题,重视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然而很多家长以“发生安全事故怎么办”,迫使很多幼儿园将“安全第一”奉为铁律,认为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做什么不重要,只要孩子能够健健康康入园,平平安安离园就行。久而久之“安全无小事”倒像是一句苛责,只要是家长以“孩子安全和健康”为由提出的要求,幼儿园只能无条件满足,老师更要对孩子精心照顾,细心养护,而这句“安全无小事”也演变成了幼儿园和老师们行动的“枷锁”。
我们时常在幼儿园看到类似的场景:
场景一:一个家长因为孩子在幼儿园摔倒了磕破皮,所以第二天堵在教室门口不依不饶地要求老师给个说法!
场景二:两个孩子因为在幼儿园发生了一点儿摩擦动起手来,家长知道后不听老师的解释,原本两个孩子的小矛盾却因为家长的过度干预演变成了两个家庭的战争!
场景三:家长看到群里自己孩子玩得浑身脏兮兮的照片,立刻在群里艾特老师:“老师孩子怎么玩得这么脏啊,这得多少细菌,太不卫生了!”
场景四:幼儿园原本想组织春游和徒步,却遭到家长们、担心孩子太累了或者出现安全事故的反对,于是不得不取消外出活动,孩子们只能呆在幼儿园里。
   这样细致入微的照顾真的能够帮助孩子健康发展吗?难道孩子只要不受到丁点儿伤害、不面对社交的冲突就能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人吗?

02 /给孩子提供一个“无菌无害”的环境真的是在保护孩子吗?

看似对孩子细致入微、关怀备至的养育和保护背后,其实是剥夺了孩子对周遭世界的感知力,以及对自我的觉察。真正让孩子受伤的,也并非是不完善的安全措施,而恰恰是因为太完善,让孩子“无所畏惧”,反而不懂得保护自己。很多幼儿园都担心孩子在一个有安全隐患的环境中会受伤,所以极力打造一个对孩子来说“无菌无害”的环境,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
   比如有的幼儿园在采购玩具时选取的全是较软质地的材料,把教室里所有的家具全都裹上一层海绵,连地面都是软绵绵的橡胶地,正是这种“软绵绵”的材质,孩子摔倒了不觉得疼,撞到物品也不会在意,不知道“害怕”,走路便横冲直撞,面对真正的危险反而不知道自我保护,使自己陷入危险之中。
   再比如几乎所有的幼儿园都会给教室和餐桌消毒,可有时消毒太过反而会破坏孩子的免疫力发展。如果把人体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从细胞的角度来看,百分之九十是菌群,百分之十才是人,孩子从小到大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细菌微生物,人为的强行破坏,杀死的不仅是那些有害的细菌,还杀死了那些对孩子来说无害甚至是必需的细菌。以大家熟知的幼儿鹅口疮来说,过度消毒会杀死原本用于压制“白色念珠菌”的其他细菌和病毒,所以导致“白色念珠菌”快速繁殖,才会引发鹅口疮。可见,过度消毒对幼儿来说并非一件好事。很多家长非常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玩得脏兮兮的样子,觉得因此会沾染很多细菌和病毒,在家里也是每天消毒,精细照顾。就像现在很多家长面对0~3岁口欲期孩子吃手的问题也会过度紧张,觉得孩子吃手很不卫生,但其实孩子除了在吃手中获得自我安抚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孩子在吃手的过程中也在摄取身体所需的天然微生物。怎样获得更丰富的微生物让孩子的免疫力更好呢?其实大自然中就有着各种各样丰富的微生物,我们要做得很简单,就是让孩子回归到大自然中。

03 /幼儿园应该是孩子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当成人想让孩子远离危险,永远不受伤,所以绞尽脑汁地做了层层保护,以求绝对安全;认为孩子还小不具备自我照顾的能力,所以凡事越俎代庖、包办代替,孩子的要求更是有求必应;担心孩子不能很好的识别危险,所以强行灌输开水很烫,剪刀很锋利,楼层很高不能跳的安全知识;甚至认为只要出发点是好的,就可以用一切手段去控制孩子。这样的保护和教育到底是在为孩子的成长助力,还是在阻碍孩子的发展呢?

皮克勒理念认为:孩子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在婴幼儿时期的孩子的大运动发展,孩子的第一次翻身、第一次坐立,家长如果忍受不住孩子“暂时的失败”就过度帮助孩子,反而会导致孩子的盲目自信,对自我能力的不确定。“没有孩子的里程碑是需要大人的帮助去实现的”。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厉害,成人的过多干预不仅无法帮助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有时成人只需要提供一个自由且合适的环境,孩子就能激发无限可能。
   / 孩子是天生的工程家
   相信很多幼儿园都会有木工坊,然而很多老师在带着孩子们去木工坊的时候总是提心吊胆的,尤其是看着满墙的锯子、锤子等“危险物品”,就更不敢让孩子们自己去操作了,深怕孩子不小心割到手或者发生意外。然而在《幼儿园的孩子建房造车,这可不是传说|芭学园STEAM课程的第十年》中,一群还不到5岁的小朋友,不仅自己动手用锤子敲钉子、用锯子锯木头,拿起针线缝起布来也毫不含糊,最后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努力建造了如饼干屋、足球场、鱼秋千等令人惊叹的作品。我们在惊叹这些精彩的作品同时,也被孩子们勤劳能干的品质所吸引,然而在真实建造的过程中,孩子们也经历了很多坎坷,遇到了很多困难,或许有孩子在搭建中受伤,在合作中和同伴产生矛盾和冲突,但是孩子就是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过程中成长,在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无限潜力,而老师要做得就是支持孩子,给到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尝试的空间。
   / 孩子是天生的冒险家
   在安吉游戏的理念中,“冒险”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安吉游戏认为“孩子没有冒险,就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解决问题,就没有学习。”很多幼儿园老师不敢让孩子去冒险或做一些“危险”的游戏,看到孩子爬得高了或是发生冲突总会第一时间冲上去,其实孩子是天生的冒险家,孩子喜欢冒险,但并不会盲目冒险,孩子也有自己的判断。在安吉游戏中,随处可见孩子们爬树爬得很高或者从很高的地方跳下里,这些看着“触目惊心”的行为背后恰恰蕴含着安吉游戏理念中老师“放手”的智慧,“因为理解和尊重,所以信任和放手”。看似孩子是在危险的边缘试探,但是孩子们总是会先尝试、再行动,保护自己是孩子的本能。然而从安吉游戏中孩子们敢于冒险、身强体壮的表现之外,我们也看出安吉的老师们是如何经过细致地观察,去了解孩子真实发展水平后对其有效支持的深入思考。
   / 孩子是天生的生活家
   很多幼儿园在孩子的生活中总是给予了过多的支持和干预,比如吃午餐往往是保育老师将饭菜盛好送到孩子的面前,孩子吃完只需要把饭菜放到桶里就好。然而孩子其实完全有能力,也可以自己动手去做这些事情。比如在华德福幼儿园,孩子既是在上学,但同样也是在生活,华德福的教室就是一个家。有时候华德福幼儿园的老师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摘菜、洗菜,孩子们也会自己动手参与午餐的制作。每次吃完饭,华德福幼儿园的孩子们会自己收拾自己的餐具和桌面,而且孩子们也会轮流劳动,有孩子负责去倒垃圾,有孩子负责扫地,还有的孩子负责洗碗,孩子在劳动中慢慢觉察到“我可以”的部分有哪些,而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也随之而来。华德福只是将生活本该赋予孩子的一切完完整整的给到孩子,而不是用成人的包办代替生生剥夺了孩子应有的体验。

/ 孩子是天生的运动家

在幼儿园里,老师们经常因为孩子流汗、气喘吁吁就叫停孩子们的运动,或者看到孩子运动时有一点儿困难就忍不住想要帮助孩子。但在0~3岁皮克勒育儿法中,关于婴幼儿的大运动发展有一个总结的词叫做“爱的50厘米”,即成人后退一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与冲突,安静地做个旁观者,你就会发现孩子其实有无限可能,孩子天生就是运动家。然而反观我们现在幼儿园的体育教育,总是在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之下带孩子做运动,重复着单一、简单的运动游戏,孩子的潜力得不到激发,更无法跳出舒适圈达到更高的运动水平,中国孩子的身体素质每况愈下,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其实孩子的运动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只要老师们为他们提供正确的运动方法和较好的环境,并引领他们去做,这样非常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和今后的生活。比如日本的体育教育,哪怕是4、5岁的孩子也能连续侧空翻和单手翻,倒立行走也是不在话下,很多老师认为这是日本幼儿园对孩子强化训练“逼”出来的,殊不知日本儿童体育运动的秘密其实藏在每日的自主游戏中,在日本的幼儿园,游戏不只是一种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日本幼儿园的孩子每天有大量的时间在自然中游戏,老师们也会给到足够的支持和放手的空间让孩子去尽情地游戏和运动,孩子在游戏中成长,更在游戏中突破自我。

04 /“以人为本”不是一句口号“放手”恰恰是教育发现真实儿童的开始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保护得好好的,但是我们的保护有些真是必须的吗?我们的很多保护到底是促进了孩子的发展,还是阻碍了孩子的发展呢?其实成人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很多来自于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是对自己的不信任,也是对孩子的不信任,当我们的不信任和过度担忧传递给孩子的时候,孩子又如何会保护好自己呢?今天的教育很多人把“以人为本”挂在自己嘴边,可是当我们对孩子的探索一次次地说出“不可以”,我们尊重儿童了吗?当我们忽视孩子真实的感受和想法,总是以成人的经验来约束孩子,我们理解儿童了吗?当我们因为自己的担心和疑虑就强行介入孩子的冒险和挑战,我们支持儿童了吗?“以人为本”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想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并不容易,正如皮克勒“爱的50cm”所告诉我们的,“放手”是一种智慧和能力,学会“放手”恰恰是教育发现真实儿童的开始。

版权所有@江宁区江宁街道盛江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宁桥南路110号,,联系电话:025一86105071 邮编211161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