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班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班级天地>大一班> 文章

让孩子成为理智的探究者

发布时间:2023/10/12 9:45:33 作者:黄利倩 浏览量:505次

温和的苏格拉底对话,让孩子成为理智的探究者

孩子的小脑袋里藏着许许多多的问题:

我从哪里来?

为什么要听大人的话?

向日葵为什么叫向日葵?

斑马是白马还是黑马?

头发能数得清吗?

疼痛消失后去了哪里?

认识孩子的好奇与提问

我们通常以为孩子提问只是想要寻求答案,往往不堪其扰。其实不然,提问与思考如影随形,孩子提问的同时便开启了解决问题的内在要求与动力。提问的实质是探究的开始,是孩子将自我与世间万物建立联系的途径。柏拉图在《泰阿泰德篇》中指出,在惊讶的驱动下,人类探索与发现,理解与表达,从而联结起我们的已知世界与未知世界。海德格尔认为,提问在开辟方向上的作用要比获得一个答案重要得多。所以,哲学起源于惊奇,从这个意义上说,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

“为什么这个幼儿园的名字是‘一米国’?”女儿问。

“一米是什么?”我问。

“一米长。可是幼儿园不可能只有一米长啊。”女儿自问自答。

“是啊,一米还可以是什么?”我继续问。

“一米高,我想到了!”女儿开心地回答。

“可是,每个小朋友的身高不一样啊。”女儿又自我反驳。

“你有多高?”我问。

“我比一米高,我有一米二。”女儿回答。

“那可不可以叫一米二国?”我接着问。

“那有没有不是一米二的?珂珂一米一,彤彤比我还要高,所以,还是应该叫一米国。”女儿喃喃地说。

“是啊,一米还可以是什么?”

……

我和女儿一边走,一边继续讨论着。女儿关于“一米”的探索也从长度到高度,再到距离,又到比较、测量。一米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叫“一米国”?有标准答案吗?答案重要还是孩子的思考和自我建构重要?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晓东在其文章《儿童的哲学与儿童哲学课》中说:“儿童在探究中,将自己的天性、对智慧的爱等潜在的智慧逐步变成现实的智慧。在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好奇与追问中,陌生的世界、外在的世界逐步变成‘我’的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成人积极地看待孩子的问题,并明智地与孩子对话,可以帮助孩子打开探求智慧的窗户。

认识温和的苏格拉底法

日常生活中,面对孩子的提问,我们要怎么与孩子对话呢?案例中,我运用了温和的苏格拉底法。

哲学家罗伯特·费舍尔认为,苏格拉底式提问可以激发任何形式的讨论,不管是历史、艺术、科学或其他课程——还是所有层面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或在学校、家中及集市上。苏格拉底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通过诘问激发对方不断思考的方法,是反复提问的对话方式。而温和的苏格拉底法,是儿童哲学倡导者托马斯·杰克逊提出的,继承了苏格拉底法强调对话的重要性,并且更进一步指出对话的实质不是反驳与辩论,而是倾听,在倾听时以温和为首要原则,抛开自身想法,让对方敞开心扉真实地回应。

面对幼儿时,我们尤其要注意对话过程中态度应始终温和,而非急促地反驳与辩驳。如,孩子问“为什么要听大人的话”,我们应首先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可以提问“听大人的话时你的想法是什么,感受是什么”,而不是直接告知“听大人的话的理由是什么,不听大人的话会怎样”。温和的苏格拉底法通过温和的提问,强调孩子的主动思考,为孩子营造温和、安全、尊重的对话情境。

与孩子对话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为了更好地实践温和的苏格拉底法,托马斯·杰克逊提出了辅助提问的“思考家工具箱”,包括什么、理由、假设、推论、真实性、举例以及反例七项工具要素。借鉴温和的苏格拉底法,我们可以这样提问:

微信图片_20231205092732

这种通过合作、提问、回答、再提问来研究、思考某个问题的方式,旨在构建思想和关系,是一种思想产生的方式。罗伯特·费舍尔认为,温和的苏格拉底法相比苏格拉底式诘问的差异,在于前者强调多种观点的表达和思考,后者更强调概念的澄清。他提出,在对孩子提问时,应更关注探究原因和证据以及替代性观点的问题。如我在与女儿的对话中不断追问“一米还可以是什么”,鼓励孩子提出多种可能的观点并分析、比较、思考。

这七个问题可以简化为三组对话练习,即: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
倾听和表达

这部分内容就像汽车的引擎一样重要,启动对话。

倾听,是先关掉你内心的说话声,不急着下定论,或去解决孩子提出的问题。表达,是用开放式提问的方式,唤起孩子对客观问题的反应,让孩子多说一点关于“什么”的感受。如,孩子问“为什么一定要上幼儿园”,我们可以让孩子说说上幼儿园的感受或情绪,幼儿园里有什么。日常对话中,我们经常忽略孩子的表达,不考虑孩子的感受,直接跳到结论——上幼儿园才能学到本领,这样往往限制了孩子的主动思考。

完成这一步需要孩子的参与度,即孩子愿意说出更多的想法,从而为对话开辟空间,同时与孩子建立互相尊重的互动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倾听是追随孩子的话语、想法,重点不在父母如何解读和理解。亲子对话中,成人往往以自己的理解来回应,堵塞了谈话的可能性。有学者提出,我们需要练习一种外在和内在的沉默,为对方创造清晰表达的空间,倾听对方头脑中的声音。  

探索和聚焦

这部分内容就像汽车的方向盘,引导对话的方向。围绕问题探索相关的可能性,如,“如果向日葵不叫向日葵,它可以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如果所有需要阳光的植物都叫向日草、向日花,会怎么样?”

探索阶段询问的问题应是开放性的,帮助孩子逐步理清自己的思路,看到思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发更多的思考。

完成这一步需要孩子的专注度,即与孩子进行沉浸式对话,让孩子试图填补其中没有思考的细节,并明确真正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推进对话。

支撑和挑战

这部分内容是进一步塑造、验证想法的过程。一方面,给想法举例,支撑它;另一方面,挑战、反驳既有的想法,举出反例,通过提问看看忽略了什么。

挑战、举反例是一种帮助,而不是争吵。挑战是温和的,成人并不是不同意孩子的想法,而是让孩子退一步思考。这是一种建设性的挑战,让人感觉足够安全,甚至成人的提问还会触发孩子的提问欲望,如,“珂珂一米一,幼儿园要叫一米一国吗?彤彤一米三,幼儿园要叫一米三国吗?”

完成这一步需要关注孩子的生活经验,无论是正例还是反例,都需要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到真实的生活中来响应思考的问题。

版权所有@江宁区江宁街道盛江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宁桥南路110号,,联系电话:025一86105071 邮编211161 管理登录

备案号:苏ICP备2021048345 苏公网安备3201150201042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