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小葡萄、大世界
陈鹤琴先生提倡:“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幼儿园里的种植园有着深厚的教育价值。怎样的种植活动能符合幼儿的真正兴趣,能维持他们持续的探索与热爱、能保持幼儿的责任感与爱护之心,不让种植活动成为一种形式化的硬件摆设呢?学期初,我们以问题为导向,与幼儿共同讨论果树不同的可能性,开展葡萄系列主题班本活动,期望通过活动培养好观察、亲自然、乐探究的三养儿童。由此,孩子们的探索之旅由此展开。
《指南》指出让幼儿观察常见的物体,用自己的语言动作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等。此次葡萄主题活动包括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户外活动以及家园共育。幼儿通过欣赏美丽的葡萄树、葡萄宝宝涂色、讨论葡萄树的守护语等活动,感受葡萄生长的颜色形态等特征。此次活动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了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更让孩子们在赏析葡萄的过程中,了解了葡萄的生长形态及过程。老师们结合《指南》以及班本课程的适宜性,运用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班本课程进行了分析。
我们课程前期还增加了调查表,通过家长与幼儿共同讨论,比如葡萄树会开花吗?开的花是什么样子的?为什么会长在学校的攀爬架旁边?围绕这些话题,开展活动,增加了丰富体验。让孩子对生活中与幼儿园种植的葡萄树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更多的生长秘密。
在课程实施中,善于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创生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对幼儿的评价应以其在活动中的表现为主,尊重个体差异,同时也要整合利用各种资源,创建自然课程。虞永平教授指出,幼儿教育中大量的课程资源应该来自生活,挖掘生活中的多样资源应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作为老师,我们要顺应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在生活中挖掘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与资源,并采用适宜的策略,促进课程的拓展与延伸,建构属于幼儿的丰富多彩的班本课程,保障他们健康发展,茁壮成长。